周西卜(1904—1994),四川岳池人。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,1944—194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教育科学。1949年始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授,1952后调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,主要著作有:《On Supervision》、《A School Health Mogzam》、《How To Establish And Conduct The Community School》。
刘兆吉(1913-2000),男,山东青州人。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教育系,曾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,重庆大学教育系教授。1952年始历任西南师大教育系教授,系主任,硕士导师。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,全国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刘先生直流于心理学,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。率先着手中国心理学史,教师心理研究,首创美育心理学。其著述甚丰,著有《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》,主编《中国大百科全书,心理学》之《文艺心理学》,《心理学大辞典》之《文艺心理学》,《心理咨询百科全书》之《美育心理》分卷,《美育心理学》,《美育心理研究》 等著作,荣获“中国现代心理专家"称号。
蒋良玉(1901-1991),四川卢县人,1926-1931年 就读于燕京大学,卢江大学,获教育学士学位。1930-1936年在私立成都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员,校长。1936-1937年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学前儿童教育院。1937-193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。1938-1942年在任私立成都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。1942年至1946年在省立成都幼儿师范学校任校长,在树基儿童学院任园长,在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社会系担任副教授,在印度加尔各答,美国,加拿大,英国伦敦考查各类托幼教育。1947-1948年在私立树基儿童学院,华西协和大学任校长,教授兼任教育系主任。1949-1951年在广州协和中学幼儿部,成都树基儿童学院担任教师工作。1951-1954年在川西民主妇联保育员训练班,华西大学营保系任副主任,教授。1954年至1991年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,外语系担任教授。
蒋良玉早年赴加拿大和美国留学,获得文学硕士学位。193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,系全国知名学前教育专家,英文教授。有"论中国的幼儿教育","学前教育的组织领导"等论文,教材和译著发表,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何其恺(1915-1975),江苏仪徽人,1936-1937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。1938-194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教育系。1949-1950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科研所,主修"儿童心理学""幼稚儿童",1950-1951年 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系,主修"实练心理"。1942-1943年在内江县立简易师范校,隆昌县立简易师范校任教导主任。1943-1945年在四川 大学教育系任助教。1945-1949年四川大学教育系任讲师。1948-1949年兼任华西大学家政系副教授,四川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。其主要著作有 《实练心理学》,《教育英文选》等。
高振业(1912-1996),1931-1934年就读于北平大学附属高中,1934年考入北平师 范大学教育系,1938年毕业后在西北师范学院工作,历任助教,讲师,附中师范部教导主任。1947-1949年11月,他在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 担任教授,期间还兼任了乡村建设学院教授。解放后,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,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,教授。先后为本科生,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了教育测量学,教育实练设计与实施,教育名著精读,教育科研方法,教学论专题研究等多门课程。1982年担任研究生导师后,指导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共计六届。1984 年和张敷荣等教授一起,申报并获准了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,协助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教学论博士。
主要著作有:《高等院校教育系的培养目标》-刊于教育研究;《加强并改进高师的专业训练》-刊于课程 教材 教法;《教育统计学》(译著)四川教育出版社;《新中国教育目标》(合著);《现代教育原理与实践》;《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对策》-加拿大学刊;《试谈 改革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》;《高等教育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改革》;《欧洲几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》。
吴祥祯(1928—1992),辽宁铁岭人。毕业于东北师范学院,获硕士学位。1954年始任教于西南师范学院,历任教育系教授、系主任,校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学位委员会委员。出版著作4部,代表性著作为《教育学》,多次获四川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。
叶麟(1893一1977),四川兴文人。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,1929年获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。1937年任四川大学教育系主任,后调任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、心理学教研室主任。著有《兴趣心理学》、《文艺心理学》、《变态心理学》,翻译出版《阿朵耳光》、《导师与学生间的距离》、《列宁对苏联的教育贡献》等。
刘克兰(1924.1-2002.9),女,汉族,1924年1月出世于湖南澧县,1950年8月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(经院系调整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,后改为西南师范大学)。1952年赴北京大学进修,自1950年9月起,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助教,讲师,副教授,教授,教学论硕士导师,博士研究生副导师,先后担任教育学,教学论,课程论,教育名著选读,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等本科生,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。编写出版《教育学》,《教学论》,《现代教学论》,《现代教学原理与实践》,《课堂教学策略》,《西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》,等教育专著、译著,发表论文十余篇。《教学论》获四川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《现代教学论》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《现代教学原理与实践》和《西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》分别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曾先后四次获校优秀教师称号。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9届32名,均获硕士学位,其中6名考上博士。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。
普施泽(1901-1980),湖北应城人.1923-1925年在美国米索里(密苏里)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.1925-1928年美国米西干省立大学(密歇根州立大学)获得硕士学位,1928-1929年在安徽省立大学教育系任教授.1929-1930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授.1930-1934年在燕京大学教育系任副教授。1936-1936年在北平中国学院任哲教系教授。1936-1940年在北平蒙藏学校担任教务主任,1940-1944年在武昌大学哲教系任教授。1944-1947年在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附中兼任校长。1944-1946年在成都空军参谋学校担任英 文教官。1948-1949年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担任英文教官。1950-1952年在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。1952-1953年在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担任教授。1953-1970年在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,并于1953-1966年兼任系主任。
秦仲实(1904-1998),重庆市丰都人。193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。毕业后,先后在广东省 第四中学,汕头市第一中学,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,1934年7月至1935年2月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,1935年2月至7月任原中央政府考试委员会 书记官,1935年8月至1940年4月在四川达县师范学校,任首届校长,1944年4月至1946年8月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,1946年8月至1950 年8月任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,在此期间,兼四川省立重庆中学校长,重庆大学教授。1950年10月起任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。讲授过"教育学","教育统计学","教育行政学","中等教育教学测练"等多门课程。
秦仲实翻译了《科学在今日》,《怎样做父母》,《时间,空间与运动》,《心理无线学》,《逻辑例解》,《世界政治家列传(上册)》等论著,主要编著了《教育学》,《毛泽东教育思想》,1975年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《汉语大词典》的编审工作,获国家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荣誉证书。
任宝祥(1910-2000),河北沧州人,1936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教育学、社会学专业。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、威斯康星大学。1948年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74届国际工作会议。历任原国立师范学院讲师、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社会系副教授、教授兼系主任。1950年始任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、外国教育史硕士生导师、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理事、四川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、《教育大词典》顾问等。任先生致力于教育史和教育社会学研究,其著述有:《外国教育史提要》、《社会学概要》、《外国教育学家论德育》,主译校《西方教育史》、《外国教育史资料》等。
任致嵘(1900-1986),男,汉族,北京人。192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,1925-1929年 在北京育英中学担任教员,1926年在北京林聚地毯工场担任教员,1929年至1931年任北京青年会干事,1930年任平民教育促进会研究员,1936 年至1937年在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担任教员,1937年至1938年在抗战剧团担任指挥,1938年至1939年在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练学校担任教 员,1939年至1941年在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担任音乐科主任,英文教员,1942年在1945年在四川省立华阳中学担任教员,1945年至1946 年在成都胜利厂任厂长,1945年至1947年在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任讲师,1949年在华西大学乡村建设系担任讲师,1949年至1950年在乡村建设 学院担任副教授兼总务长,1950年至1952年在川东教育学院任副教授。其中主要著述有:《"儿童世界"十三曲》,《任致嵘歌曲》,《任致嵘戏剧曲 选》。
罗容梓(1900-1967),男,江西新建人。1926年至1928年在美国比巴德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,1931-1932年在浙江杭州省立民众教育实练学校实练部担任主任,1932年在江西省教育厅担任科长,1932-1936年在国立武汉大学哲教系任教授,1941-1947年在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任教授兼分校校长,1947-1950年在重庆大学教育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,1948-1950年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,1950-1967年在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担任教授。他所担任的课程有:《世界教育史》、《教育学》等。
张增杰(1913—1986),福建福州人。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,1952年调入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。曾任《心理科学通讯》编委、《四川心理学动态》主编。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,出版的专著《心理学教学方法》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心理学教学方法的专著,开创了国内青年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研究,另有著作多部。
张敷荣(1904—1998),贵州普安人。1936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先后任四川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、西南师范学院(大学)教育系(教育科学学院)教授、西南师范大学教授,1981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,曾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教学论博士。撰写、发表论著、译著、论文70余部(篇)。1991年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邓胥功(1886—1976),重庆市人。191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。1922年11月,被派往美国留学,后赴欧考察教育。1931—1952年在四川大学任教授,后调入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。著有《教育学大纲》、《教育通论》等。
宋谋欧(1900-1969),男,四川江北人。1924年毕业于英国布利斯脱大 学,1926-1927年在成都大学任教授兼任哲教系主任,1928-192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,1929-193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讲 师,1930年至1931年在河南大学任教授,1932-1933年在重庆大学任讲师,1935-1936年在云南大学任教授,1941年至1950年在 四川教育学院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,1947年至1948年在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教授,1947年至1949年在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授。其担任的主要课程 有:《教育心理学》,《教师史》,《师范教育》。
张清津(1909—1977),山东潍县人。1939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。1947年始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,后调入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、系主任,主讲《心理学》等课程。代表性著作有《中华教育辞典》、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》、《儿童心理学》、《普通心理学》、《人格心理学》、《变态心理学》等。
" />